-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05/29]
-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05/29]
-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05/29]
-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05/29]
-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05/29]
走进“石头的历史”,《中西建筑风格演变》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部名为“中西建筑风格演变系列”的科普课件在日前举行的建筑学科普实践研讨会上发布,发布地点选在为上海留下诸多津津乐道建筑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部名为“中西建筑风格演变系列”的科普课件在日前举行的建筑学科普实践研讨会上发布,发布地点选在为上海留下诸多津津乐道建筑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纪念馆科普基地。课件视频现已在B站、优酷、腾讯上线。
“中西建筑风格演变科普课件”共七集。课件邀请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廖方为讲解员,以课题组学习调研、课题辅导、面对面授课等形式答疑解惑,的形式,带领人们认识建筑、观赏建筑。
课件主要分为中西古典建筑风格演变概览、西方建筑风格—远古篇、西方建筑风格—中世纪篇、西方建筑风格—文艺复兴篇、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体系的创立—王安石变法与《营造法式》、模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风格的“密码”和营造学社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解码”。课件不仅简要梳理了中西方古典建筑样式、断代和辩认要素,更结合历史知识讲解了这些风格要素的成因,还结合上海的历史建筑予以形象的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课件中的中国建筑风格的梳理,围绕《营造法式》这部承载中国建筑学术体系建立和发展全过程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展开。
1925年《营造法式》“陶本”刊发,近代“新史学”倡导者梁启超将此书寄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的儿子梁思成与儿媳林徽因,梁启超在信中说“一千年前有此杰作,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荣光”。梁、林两位先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奠基者,后来成立的“营造学社”,建筑家们通过对各地古建筑遗址进行深入细致的采集、测绘、拍摄、做系统记录,与中国古代建筑的消失赛跑,同时推促社会保护。
“中西方建筑差异可追溯到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对农耕工具的不同要求。”课件慕课带包王婧婷说。比如,古罗马时期出现的标志性建筑——结构形式穹顶,它形成的大跨度空间为更多人聚集创造了空间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议会制度地产生。
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邬达克纪念馆长期致力“探索邬达克”建筑科普品牌的建设,深耕建筑科普的形式与内容创新。与会研讨环节有来自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市建筑学会、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的领导及长期参与建筑科普的科普专家、学生、媒体代表等,共同就建筑科普实践的意义、价值及实践探索等方面交流研讨。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网址: http://www.syzxyjhlc.cn/zonghexinwen/2021/0424/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