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05/29]
-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05/29]
-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05/29]
-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05/29]
-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05/29]
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经历了40多年的艰苦历程,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维护与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显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经历了40多年的艰苦历程,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维护与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显示了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特色与优势。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工作,从临床到基础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将面临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传统中医药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肿瘤防治规律的探讨,任务艰巨,前景光明。
一、主要历程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为我国医药科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早在五、六十年代,中西医结合肿瘤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第一代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起到了重要的开创性作用,他们对中医治疗肿瘤的古代理论、秘方、民间验方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提出了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的基本方法及思路,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开展得不够广泛,进展不大,所刊登的文献以民间单验方、个案报道为主,其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性、真实性及实用性不是太强。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肿瘤的研究甚为活跃,大量的论文总结了中医药对西医疗法(手术、放疗、化疗)毒副反应的防治作用,另外,应用中医药方法与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提高肿瘤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的研究也逐步开展,国家科委还委托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了有关肿瘤中医药研究的攻关课题。
二、主要成绩
1、防治肿瘤病人放、化疗的毒副反应
在临床上常见的放、化疗副反应有炎性反应,消化障碍,骨髓抑制,机体衰弱等。按照中医的辨证,主要是由于外来的毒邪侵入人体后造成了机体内部热毒过盛,致使津液受损,气血不和,气血损伤及肝肾亏损等病理变化,放疗中出现的副反应,表现为热毒伤阴的证候较多,主要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滋补肝肾。医科院肿瘤医院和中医研究院临床用这些治法配合腔内放射治疗食管癌102例,无一例发生副反应,而单纯放疗组,三分之一病人发生局部疼痛,甚至不能进饮食。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用扶正生津汤(党参、白术、茯苓、沙参、玄参、生地、玉竹等)配合放疗治疗鼻咽癌不仅减轻近期毒副反应,减少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且提高了5年生存率。化疗副反应主要表现为损伤气血,北京中医医院用升血汤(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鸡血藤、女贞子、菟丝子等)防治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证明该方能减轻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保护和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湖南省肿瘤医院以中药加化疗治疗II、III期术后乳腺癌患者137例,并与相同分期的单一化疗的术后患者143例作比较,发现中药加化疗组患者的毒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其生存率也明显高于单一化疗组。张代钊等统计11000例肿瘤病人化放疗完成疗程情况,化疗、放疗加中药组疗程完成率70-90%,而单纯化、放疗组疗程完成率50-7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2、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能提高肿瘤病人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有关中西医结合提高胃癌、肺癌、肝癌、大肠癌等肿瘤的临床研究报告十分丰富,显示了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的治疗成果。余桂清等研制健脾益肾冲剂合并化疗,治疗III期胃癌手术后患者303例,在获得近期疗效的同时,并进行远期随访,其3年生存率达77.31%、5年生存率达53.40%,10年生存率达47.73%。邱佳信等以健脾法为主,治疗术后晚期胃癌,采用前瞻性配对方法观察,结果提示中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44%、62.49%、37.12%;而化疗组则分别为41.39%、27.59%、7.62%两组间有显著差异。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较差,刘嘉湘等以滋阴生津、益气温阳法治疗304例晚期原发性肺癌,与化疗进行对照研究。中医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别给予滋阴、益气、温阳扶正中药为主,酌情伍用清热解毒药,治后1、3、5年生存率,中药组为60.94%、31.36%、24.22%,化疗组为36.67%、24.56%、0%,中位生存期中药组为417天,化疗组为265天,差异显著。朴炳奎等在益气养阴法基础上兼用清热解毒之剂研制出“肺瘤平膏”对III期肺癌免疫功能的提高,稳定瘤灶及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上海肿瘤医院于尔辛等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从中医辨证角度认为,中晚期肝癌常表现为脾虚气滞,故用健脾理气法,应用香砂六君加减。在中药加放疗治疗228例原发性肝癌(中期),结果5年生存率达42.97%,中位生存期53.4个月。而对照组5年生存率为14.4%,中位生存期仅11.1个月。至于大肠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潘明继等对260例中晚期大肠癌术后采用扶正健脾(参、术、苓、草、熟地、首乌、黄芪、杞子、女贞、沙参、麦冬、鸡血藤、芡实、山药)配合化疗;扶正养阴汤(参、术、苓、草、麦冬、沙参、玉竹、蛇舌草、丹参)配合放疗。结果II期(36例)、III期(155例)、IV期(69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85.5%、56.12%、21.73%,平均为52.78%,上述疗效均优于国内单一西医治疗的报道。
3、中西医结合肿瘤基础理论研究
(1)肿瘤“证”实质的研究
“证”是中医学术思想中特有的概念,它是通过四诊把各种症候,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加以综合而得出的诊断结果,是疾病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症状反映该阶段的主要病变,揭示中医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为治疗提供依据。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进展之一就是创造了某些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关于某些“证”的动物模型,并根据现代科学方法探讨其病理、生理改变和中药对这些改变的影响。于尔辛等发现脾虚动物的肿瘤生长有一定的特异性,荷瘤后体内代谢、血液粘滞性及免疫功能都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当使用健脾益气中药后,能减慢肿瘤生长,减少恶液质出现,延长生存期,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健脾益气中药对荷瘤脾虚动物模型体内的一系列变化,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中医肿瘤治则的研究
a、扶正培本法:应用扶正培本方药作为免疫调节的研究,可以说内容最多,时间最长,工作最深入,结果令人信服。医科院肿瘤医院、中医研究院等对一些补益中药黄芪、女贞子、人参及茯苓多糖、猪苓多糖以及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等都做了大量实验,证明能促进实验动物免疫功能,对活化T细胞,提高网状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对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调节内分泌也有较好作用。
b、养阴生津法:上海中医药大学用沙参、天冬、玄参、黄精等药制成滋阴合剂,通过小鼠Lewis肺癌为模型的实验观察,表明滋阴合剂有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作用,有激活荷瘤小鼠的脾细胞作用。以光镜与电镜进行脾脏细胞学及其超微结构的观察,显示荷糖小鼠脾脏的免疫活性细胞有一定的保护和刺激作用,对巨噬细胞也有刺激作用。
c、清热解毒法:研究资料证实许多清热解毒药有抗癌作用。如龙葵、蛇莓、白英等提取液对小鼠肝癌(H22)腹水癌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观察到癌细胞膜表面上的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明显下降。其他如毛茛提取物实验发现能引起癌细胞的急性坏死,说明清热解毒药的作用环节并不是一致的。
d、活血化瘀法: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组织代谢等多方面探讨了“血瘀”的本质和活血化瘀治疗肿瘤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直接作用于癌细胞。②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降低血小板粘附聚集力,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③改善微循环和机体的高凝状态,以利于减少肿瘤转移。④减少成纤维细胞数量和分泌胶原的能力,减轻放疗引起的组织纤维化、血管闭塞等副作用。
(3)抗肿瘤中草药的筛选及其研究成果
我国对3000余种中草药、400多个复方的抗肿瘤筛选,发现150余种中药、30余个复方有抗癌作用,涉及植物的科属其中以豆科、百合科、毛茛科、天南星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大戟科及姜科等为多;从中也分离了一些抗癌活性成分,有的已试用于临床。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看,抗肿瘤中草药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的:(1)从前人浩瀚医籍中查找(如斑蝥素及其衍生物,蟾蜍及多种制剂);(2)从民间验方中寻找(如莪术的莪术油及其成分);(3)从中医临床提供线索(如当归芦荟丸到青黛、靛玉红);(4)实验筛选及借鉴国外的发现(如喜树与喜树碱、粗榧与三尖杉酯碱、紫杉与紫杉醇);(5)从植物亲缘中探索(如山慈菇与秋水仙碱)。
在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药物研究专家又走向回归自然的大道,我国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
A、来源于植物细胞毒药物:
(1)青黛→靛玉红 (2)马蔺子→马蔺子素
(3)冬凌草→冬凌草素 (4)粗榧→三尖杉酯碱
(5)喜树→喜树碱 (6)紫杉→紫杉醇
B、具有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的中药:
人参、乳香酸、茯苓、猪苓多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冬虫夏草、刺五加、女贞子、薏苡仁→康莱特
C、作用于癌细胞分化诱导的中药:
葛根素、姜黄素、人参皂甙
(4)中医药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
a、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现代研究认为扶正中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调节免疫功能是其重要的一方面。如黄芪、人参、女贞子等扶正中药对NK细胞、T细胞有调节作用,国内学者应用现代免疫指标,观察了500余例接受扶正中药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说明扶正中药对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对T细胞亚群中的T8(Ts)细胞有抑制作用。并能保护和促进造血干细胞与白介素II的协同作用。
b、诱导细胞凋亡
细胞调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受基因控制的一种主动性细胞自杀过程。当诱导凋亡的基因失活突变或抑制凋亡的基因过度表达,肿瘤细胞便通过某种途径逃避凋亡,发生转移。因此,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中药温莪术中提取的有效成份榄香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RNA及蛋白质合成,并对肺癌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和凋亡,发挥其抑制癌细胞发展和转移的作用。再如人参的有效成份人参皂甙Rg 3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其机制是通过抑制b-FGF产生而发挥作用。
c、抗肿瘤细胞转移
恶性肿瘤的最大特点是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肿瘤的转移是非常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当今医学界对此尚缺乏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应用中医药抗肿瘤细胞转移的研究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如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基因水平的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NA、血小板粘附因子、内皮细胞粘附因子的研究;进行转移与蛋白质酶降解方面,转移与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其结果已初步提示中药有抑制肿瘤转移的多部位、多靶点的作用。人参皂甙Rg 3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其机制是通过抑制b-FGF产生而发挥作用。TACE实验中观察到,中药白芨微球栓塞组MVD血管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机制为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有关活血化瘀药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如郁金、川芎、丹参、水蛭以及复方制剂艾迪注射液等也具有抗新生血管形成作用,其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d、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作用
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习惯上将能逆转多药耐药的药物,称为多药耐药逆转剂(MDR)或化疗增敏剂(CS)。近年研究表明一些天然药物在低浓度时具有多药耐药逆转作用的有些胡皂甙、雷公藤甙、浙贝母碱、粉预已碱、千金藤碱等相关研究为中药抗多药耐药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研究思路
在回顾40多年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的成绩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肿瘤研究的成果及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大有作为。
1、大样本研究确认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确切疗效。
过去中医药治疗肿瘤研究所取得的临床研究结果建立在观察病例较少的基础之上,因此不能轻易地对中医治癌的疗效下结论,还须进一步在扩大观察病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确认。
2、肿瘤的证型特点需要深入的研究
研究证型特点的前提为严格公认的“证”的标准,只有在严格的诊断标准下得出的研究结论才有科学性、可比性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3、大规模协作研究
确立肿瘤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为课题目标,以随机、开放、多中心、大规模协作为课题特征,组织有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研究经验的单位进行协作研究,是阐明临床疗效的最佳途径。
4、中医药对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应用中医药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发挥中西医肿瘤治疗优势的主要方向,也符合国际抗肿瘤治疗研究的趋势。应用公认的有关生活质量的量化标准,通过大量的病例观察,所取得的研究资料将为中西医治疗肿瘤的疗效的客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5、有效抗肿瘤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如何在临床观察有效的基础上改进剂型,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制剂的抗肿瘤疗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一方、一药之所以能取得疗效,肯定有一个或几个起主要作用的有效成分,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有效成分、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规律、明确其有效剂量及化学性质,这对中药抗肿瘤疗效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往认为,只有复方的研究才具有中医的特色,一旦研究中药单体就脱离了中医药的范畴,我们认为这种思考值得商磋,无论如何应以肿瘤的临床疗效为前提,以提高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疗效为目的,这样的研究同样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如靛玉红、康莱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应用,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了用药过程中对药材的浪费,这样的研究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6、重视患者机体内环境的调节,通过综合治疗达到内环境的平衡。
肿瘤病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综合治疗有希望获得治愈的病人,另一类则是目前的医疗水平所难以治愈的病人,对前者我们可能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力求在短期内获得满意的清除体内肿瘤细胞的临床疗效;而对于后者则在改善症状的基础上尽量延长生命,但是,无论治疗目的如何,我们均面临着对病人正邪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扶正与祛邪侧重面的取舍问题。
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重视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的宏观调节,在辨证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制定中医治疗法则,运用中医药的目的是改善机体的内环境,使之朝着不利于肿瘤复发、转移的方向转化。肿瘤在某一特定的发展时期的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特点,这些证型反映了机体内阴阳气血失调的状态及程度,如国内有些学者对中晚期病人的证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癌证气虚血瘀证是导致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癌症患者的气虚血瘀状态是一种有利于肿瘤复发、转移的体内环境。能否抑制肿瘤的复发及转移,以此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行益气活血法抗肿瘤的研究,发现益气活血法不仅能在宏观上改善患者的气虚血瘀症状,而且在微观上改善与肿瘤复发转移密切相关血液高凝状态及免疫抑制状态;癌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往往反映了机体内的环境失调的性质、部位及程度,临床上准确的辨证,用药组方合理是至关重要的。国际著名的加拿大肿瘤学家Schipper教授对肿瘤概念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患肿瘤时细胞间的调控及信息传导被打乱,但并不是丢失,癌变是由于少数基因和环境变化的结果。癌变过程特点是调控失常,而不是充分的自主性,致癌作用是一个逆转可能的连续统一体。在这种新观念指导下治疗肿瘤,认为过度地杀伤癌细胞可能会损害机体的正常反应性,破坏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使之失衡的机体调控作用更加恶化和紊乱,而机体的反应性对癌症治疗是最重要的。这种观念对认识临床上经过西医疗法治后,但仍无法避免复发和转移现象,尤其是对中医药治疗带瘤生存的疗效特点,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四、发展趋势
1、应用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决策的规范化。
临床疗效是衡量一切治疗手段的基本准则,疗效也是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中医肿瘤以人为本,突出辨证论治形成了显著的“个体化治疗”特点。对治疗反应的评价,不局限于某些生物指标的改变,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这与循证医学的理念是相一致的。目前中医肿瘤临床研究质量存在的问题是,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循证规范。缺少对临床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因此,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与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进行专业设计,对中医肿瘤证候学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对现有的治疗方案进行有效性评价,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的辨证与疗效评价体系规范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是有益的,并将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2、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优势。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侵袭与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多环节、多步骤的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现代肿瘤临床治疗已进入综合治疗的时代,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改善症状、稳定瘤体、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带瘤生存”。因而,中医药在中晚期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国学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有了比较明确的共识,逐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的基本模式,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3、重视对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与生存期的提高将是肿瘤临床研究的方向。
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是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优势的主要方向。经典的肿瘤疗效评价方法是以瘤体的改变作为衡量疗效的唯一标准,WHO提出的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在临床上一直作为疗效评判的金指标。可是恶性肿瘤的治疗,迄今为止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其疗效尚未有突破性进展,要达到多数病人肿瘤的完全杀灭,长期“无瘤生存”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现在,人们已认识到恶性肿瘤是基因病,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许多“早期”的癌症患者,在诊断时已有亚临床转移灶的存在。因此,在肿瘤外科治疗领域,人们改变了过去靠扩大根治术来提高疗效的做法,注意到必须考虑患者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及术后的生存质量。对于无法手术的较晚期患者,选择放、化疗的治疗的措施时,也意识到把机体的反应性放在首位,在强调提高疗效的前提下,力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把生存质量的测评纳入到疗效的评价中。目前对于大多数中晚期或复发的病人,采用任何的治疗手段来达到肿瘤的消失已不可能,治疗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并通过稳定瘤体、改善症状来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
五、结语
文章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网址: http://www.syzxyjhlc.cn/zonghexinwen/2020/0529/341.html
上一篇:12天闯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佳
下一篇:浅谈肾藏精思想对临床的指导作用